徐美勤
首先感谢和嘉兴教育学院和导师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东湖小学506 班甚聪慧的孩子们,也感谢走进我课堂的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接到任务的时候还早,就先报了一课,后来感觉课文太靠前怕影响班级的正常检测,所以想换,好望校长和原任老师给予了极大的包容,说没关系,反正留着了。那就继续《杨氏之子》,所以教学设计时,我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有点担忧的,怕过低地估计了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真实熟悉程度。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嘉禾活力课堂”,我的课前谈话就从主题中的两个关键词“嘉禾”与“活力”开始。一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嘉兴的历史文化,至少是地名文化,这是作为一个嘉兴人应该了解的。二是从历史文化入手,做好情感铺垫,引导文言文的学习。三是用对“活力”一词调侃,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也是为后文学习一组“儿童们”的古诗文埋下伏笔。
下面我说说自己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想法:三个“一”。
1.带着“这一类”的文体意识。本文是文言文,小学阶段一共有4篇,五年级下册是第一次正式以篇的形式出现。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
这种了解自然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从《论语》的课前问候语到古诗词三首的复习导入,就想有意识地勾连起学生原有的对古诗文的学习情绪和能力的储备,同时将兴趣引导到对本课的学习之中。
其次是和学生一起梳理出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这也是借助学生以前学习其他古文时的一些经验:读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查阅工具书等等。
另外,像通假字知识的介绍,与学生对话时的文言体语言,我努力做到明确“这一类”的文体意识。
2.带着“这一篇”的文本意识。人有个性,文本同样是有个性的。虽同属文言文,但这篇《杨氏之子》肯定有着只属于自己的,或者说其他文言文不太鲜明的特征。聚焦总起句感受简洁精炼;聚焦人物称呼感受称呼丰富,聚焦“为设果”感受语言省略,聚焦“家禽”感受独字成词。这既是文言文的大体特点,更是这篇文言文所凸显的文本特征。
3.带着“这一位”的个性意识。这篇文言文虽然短小,但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这组课文,我们主要在感受人物语言的魅力。我力图引导孩子们聚焦“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感受杨氏子的机智应答、有教养的人物形象。
带着这样三个“一”,我努力自觉置身于语用学习的语境下,尝试设计了多个语言实践点。包括破题时的自报家门、用白话文介绍杨氏子、用文言文介绍同桌、用不同称呼补充省略的语言、改写句子使句子对仗、做一回聪惠的杨氏子、巧填成诵、结合作业本略学另一篇文言文等等。
从课堂效果来看,整个课堂还是充满着智慧、欢乐和活力的。孩子们学得很愉快,听课老师也不觉得累。当然,课堂都是遗憾的,在很多细节上,我觉得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当学生介绍自己的男同桌:“中国徐氏子十二岁,甚丰满。”时,我没有及时给予智慧引导:“男孩子,我们用甚强壮可好?”或者可以开玩笑说:“我们徐氏子不是胖,是strong!”可能就不仅又幽默了一回,还可以化解那位胖胖男孩的尴尬。另外,对于文言文“称呼丰富”一说可能不是很准确,我更想表达的意思是“指代丰富”。
很多嘉兴市名师、学带都来了,真心希望能得到智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