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教育

叶先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1-08-08 17:55:53人气:编辑:本站作者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而“乐”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历史中一直居于弱势地位,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滞后和观念的落后。

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听、视、感、触于一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情感、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音乐,积极投入到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去,才能使他们体验到音乐的美,进而提高音乐素养。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注重聆听,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它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体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舞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善于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对于促进课堂内的教学效果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强调以容纳声乐、器乐、东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于一体,包含丰富的音乐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一般说来,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课堂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想要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必须要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对聆听音乐充满期待,巧用教学媒介,如果学生被音乐描写的画面所陶醉,或被音乐叙述的故事所吸引、被曲作者的精神所感动等等,就能够吸引学生专注的聆听音乐。例如:赏析《鱼美人》选段“珊瑚舞”;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鱼美人”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学生:……

教师:《鱼美人》的故事情节是(视频播放美丽的美人鱼以及音乐)海底美丽善良的鱼美人……..。“珊瑚舞”是第一幕中第二场的一段舞曲,请同学们欣赏一遍。

教师:你能说出乐曲演奏中用了哪些乐器吗?

展示单簧管、长笛图片’,将画意、传说融为一体,构成了诱人的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又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前,教师事先可针对性的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可以请学生来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讲何占豪与陈刚合作完成这部作品的轶事,听听唱唱合唱歌曲《化蝶》和通俗歌曲《梦蝶》,再结合地方课程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学习,学生一定会为家乡的民间音乐能走向世界而感到自豪,并能更主动的去探究这部经典作品。

二.教学多样化

教学多样化是未来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不是教学活动展开前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体验式的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现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重视学生内心体验的独特性和过程性。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不要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不要用支离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有位教师在上《走进舞曲》时,并没有完全按原教材的内容,而是选择了其中的一首《小步舞曲》,然后又补充了一首教材外的童声合唱《青春舞曲》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更没有用成人化的方式教学,而是让学生通过小步舞曲与青春舞曲的对比欣赏与不断的体验中感受、了解舞曲体裁的特点、形式、种类、来源、意义与作用等,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律动与参与

律动指聆听者对聆听到的音乐所作出的即时反应。这种动作反应强调的是音乐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并通过动作具体的再现立体音乐状态。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节奏的刚柔以及音色的明暗等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反应出来。体态律动与程式化的舞蹈不同,它需要充分发挥聆听者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创造性的动作反应过程中,尽可能沉浸在对音乐的体验之中。动作要既自然,又符合音乐情绪发展的要求。在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乐曲向听者描绘了三幅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的图画:第一幅描绘的是晨曦初露、百鸟鸣叫,美丽的苗寨慢慢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第二幅描绘的是苗族同胞载歌载舞,热情歌唱新生活的欢腾场面;第三幅描绘的是勤劳的苗族人民挥动双手,辛勤劳动的热闹情形。学生根据这三幅不同的图画,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即兴律动表演来参与欣赏。在百鸟鸣叫的图画中,同学们各自模仿不同的鸟儿竟相歌唱,时而拍一拍翅膀,时而梳一梳羽毛,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当表现歌舞场面的音乐响起时,他们马上又变成爱唱歌爱跳舞的苗族同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老师对于音乐的理解相当的深入,也设计了一定的律动,但学生始终表情比较的麻木,不能投入,细细想来,有些音乐作品作为老师的我们都要听上几十遍上百遍才能有所感受,比我们缺乏生活体验和阅历的学生又怎能很好的体会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载体作为律动的对象,便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比如《致音乐》赏析,执教老师讲音乐家的心跳作为欣赏的载体,通过手掌的开合表现心脏的跳动,并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哪儿个音是表现音乐家的心“砰”地跳出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艺术歌曲美德意境中。而《飞来的花瓣》一课中,同样可以选择“花瓣”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想象你的手就是花瓣”,体会花瓣是坠落还是飘落,“捕捉花瓣飘落前震落枝头的那个音”,“找找音乐中各种形态的花瓣”,将枯燥理性的认识转化为律动感知,由此体会力度、速度的变化,成就音乐赏析的体验。

四.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

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时候才能称为好情境。千万不能为追求时髦的“情境教学”而盲目的创造情境,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要防止情境创设上的偏差,力求用最适当的情境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用一些简单的提问和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段落音乐的特点:第一段音乐,学生总结出音乐“很整齐”,不快不慢,节奏清楚,像玩具兵们在走步,在练队列;第二段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分辨出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雄壮有力,有的优美抒情;第三段音乐,学生能够分辨出旋律与第一段相同;尾声部分学生能感觉像“小主人翻了个身,快要醒了,玩具兵急急忙忙跑回箱子里”。利用图像谱识别及打击乐合作能力,借助鼓‘木鱼’沙锤‘串铃进行体验。鼓念“咚”,木鱼念“哒”,沙锤念“沙”,串铃念“玲”。另外,相关拓展延伸链接:《义勇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等可巧选合适的语言、肢体、图片、图形谱及哼唱旋律等来体验表演音乐作品。另外,对比听赏肖邦的《葬礼进行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等等。通过几首同一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进行曲的对比,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掌握进行曲的特点,为创造性的欣赏进行曲做铺垫。有利于了解进行曲的特点:有的情绪坚定有力,有的朝气蓬勃,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沉重悲伤,有的轻快活泼,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步伐节奏写成的乐章,其节拍非常适合行进。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审美实践情境,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境,这个情境应该是趣味的、形象的、实效的、有音乐性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欣赏课,树立起“先赏后识”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欣赏,从而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愿我们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愿同行们在音乐教育道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精彩!让每一位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德有有道路上增添更多的乐趣,为促进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做努力。

作者:叶先秋 单位: 温岭市箬横镇第三小学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访问电脑版 | 返回首页 | 96KaiFa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