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当问到大学生“家里支持你创业吗?”听到的最多的回答是“不支持”。这不是因为这些父母不知道创业的好处,也不是不知道当今社会的就业难,而实在是他们作为成年人,比孩子更了解严峻的社会现实。其中一位家长的回答说出了家长们普遍的心声:“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呀,他们还小,要钱没钱,要经验没经验,要人脉没人脉。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即使工资不是很高也可以接受;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家长也不支持孩子自主创业。他们的理由是:“找不到就再等等,等大环境好些了,自然就能找到。”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家长太了解学生创业的风险了。孩子万一创业失败,不但投资打了水漂,借来的资金还不上,而且还要耽误个人事业,甚至耽误终身大事。当然除此以外,这也与国人习惯于过安稳日子,不希望有太大的竞争压力有关。
与此相反的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家长的这些思想“太保守”。可是他们自己呢,普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离开家里的支持别说成功创业不可能,甚至连自己的生活开销也不一定应付得来。所以,他们既不太同意父母的意见,又不得不尊重父母的劝告和劝阻。
即使有些同学“冲破重重阻力”搞到资金把项目开起来了,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他们的经营项目多是零售、服务业,虽然创业门槛低,可是同质化严重,一受到市场冲击往往就不堪一击,纷纷垮掉。
一位创业了两个月的学生老板大念苦经说:“大学生创业时都怀着满腔热情,但现实却浇了我们一头冷水。特别是像我这样做网站的,在几百家网络公司的夹缝中求生存,日子更难过。原先觉得IT业是座金矿,创业空间很大,但进入后才知道,创业难度要远远大于创业机会。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什么业务,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但更主要的是市场竞争太激烈,学生公司基本上没什么竞争力。”
从全球看这两年的互联网创业已经进入低谷,创业风险骤然增大。华兴资本首席执行官包凡认为,任何创新都有一定周期性,有高潮就有低谷。从互联网行业看,这个周期一般在五至七年。2012年,一些老牌互联网公司传统优势项目的收入增长曲线变得平缓,这意味着2013年仍会处于一个相对低谷阶段,需要创业者“憋着熬着”。或许要到2015年底,才可能看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公司胜出。
似乎能够为此佐证的是,2012年末,风险投资公司共荣云基金对它看中的每家创业公司只肯投入37美元。没错,你没有看错,不是3700万,也不是3.7万,而是37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0元。该公司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小气的VC(风险投资)”!但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互联网创业的投资成本越来越低,用不了几百元人民币就够了;二是风险投资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似乎已经严重不足。